首都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
摘要
“一微克”行动,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的重要成果。“一微克”行动,出发点是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治理大气污染,根本诉求就是要解决首都的“心肺之患”,让百姓在蓝天白云下舒适地生活。党和政府坚决兑现对人民的承诺,交出令人民满意的“北京答卷”,深刻体现了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

1.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

——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2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0页。


3.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逐步减少并消除重污染天气,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74页。

案例呈现
案例分析
教学建议

(一)“一微克”行动启动前的严峻形势

自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试点启动以来,北京的沙尘天气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雾霾又悄然而至,成为首都新的“心肺之患”。2013年,北京开始正式统计并向社会公布PM2.5数据,当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仅1月份就出现了13天重污染天气。为扭转这一形势,北京根据PM2.5来源解析结果发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大气污染治理高度重视,给予亲切关怀和明确指导。2013年春节前夕,在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治理雾霾天气要多管齐下,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为此,北京果断拿出最严治理举措,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车辆结构绿色转型。

然而,污染物排放具有累积效应,污染治理也非一日之功。到了2015年,首都雾霾天气愈演愈烈。2015年11月30日,记者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北京正遭遇当年最严重污染过程,部分监测站点出现超过900微克/立方米的极端峰值污染浓度,京西南区域点监测PM2.5浓度值一度高达945微克/立方米。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数据,2015年12月1日上午8时,北京的AQI(空气质量指数)为486,首要污染物为PM2.5,北京市PM2.5在7时,其小时浓度为486微克/立方米。另据千龙网报道,2015年11月以来,北京共发生重污染雾霾天气8次,共22天,特别是12月19日至26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度霾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

(二)“一微克”行动的含义、举措、理念和目标

在此背景下,首都吹响了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的冲锋号。2017年9月7日上午,在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上,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明确提出,“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由此,首都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正式拉开大幕,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治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是指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而采取的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坚持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区域协同治理、强化科技支撑与执法保障等。在“一微克”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在这轮大气治理中,北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全面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网格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区域污染物和污染范围的精确覆盖和精准判定。

39

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的核心理念是,即使是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微小单位——一微克,也是对改善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的。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精准的努力,逐步降低空气中的PM2.5等污染物浓度,以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一微克”行动解决首都“心肺之患”,创造“北京奇迹”

北京通过扎实推进“一微克”行动,升级大气治理思路,打出一系列治霾“组合拳”,坚持精治、法治、共治,坚决向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农村燃煤、施工扬尘、餐饮油烟等开战,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行动开始时下降43.1%;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增加到288天,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78.9%。2023年,北京市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为192天,相较2013年的13天,由半个月增加到了超过半年;PM2.5年均浓度也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

42

从雾霾围城,到蓝天常驻。从过去天天盼蓝天,到现在常常晒蓝天,北京“气”色越来越好,生态环境“颜值”进一步提升。

40

2024年北京共计收获了290个优良天,这是有监测纪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稳定达标。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41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2022年11月25日第2版;北京日报《本市去年收获290个优良天创新高》2024年1月3日第1版)

“一微克”行动,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的重要成果。

“一微克”行动,出发点是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治理大气污染,根本诉求就是要解决首都的“心肺之患”,让百姓在蓝天白云下舒适地生活。党和政府坚决兑现对人民的承诺,交出令人民满意的“北京答卷”,深刻体现了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

“一微克”行动,落脚点是践行社会治理共治共享。这轮治污,全面落实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这一理念。北京尽可能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甚至跨地域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联防联治。施工工地“以克论净”;水泥厂“华丽转身”;倡导市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这就形成了政府、企业、组织、个人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在系统治理、协同推进中,环境改善方能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生态红利方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大气治理仅仅是一个侧面,当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绿色转型期。

(资料来源:新京报《从“漫天撒网”到“精准定向” 科技治污让北京蓝天成色更足》2023年4月25日第A04版)

本案例适合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本硕博思政课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相关专题的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案例分析与理论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对北京“一微克”大气污染治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成功案例中蕴涵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及成功经验背后的原因。

(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北京的环保设施,如监测站、绿色能源项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技术的应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植树、绿色出行、清洁活动等,实践共治共享的理念。

(三)反思延伸。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北京“一微克”行动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深入评估“一微克”行动的实际成效,分析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

1.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

——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2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0页。


3.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逐步减少并消除重污染天气,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74页。

思考讨论

1.请分析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挑战和机遇。

2.如何理解“一微克”行动在治理模式上的创新之处?

3. “一微克”行动能够给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超大城市带来哪些经验启示?

主要参考资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5日。

《本市去年收获290个优良天创新高》,北京日报,2024年1月3日。

撰写人:
北京林业大学
牟文鹏、李学敏、蔡紫薇、杨志华
审核人:
北京林业大学
刘广超、张秀芹
案例呈现
案例分析
教学建议

(一)“一微克”行动启动前的严峻形势

自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试点启动以来,北京的沙尘天气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雾霾又悄然而至,成为首都新的“心肺之患”。2013年,北京开始正式统计并向社会公布PM2.5数据,当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仅1月份就出现了13天重污染天气。为扭转这一形势,北京根据PM2.5来源解析结果发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并制定了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大气污染治理高度重视,给予亲切关怀和明确指导。2013年春节前夕,在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治理雾霾天气要多管齐下,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为此,北京果断拿出最严治理举措,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车辆结构绿色转型。

然而,污染物排放具有累积效应,污染治理也非一日之功。到了2015年,首都雾霾天气愈演愈烈。2015年11月30日,记者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北京正遭遇当年最严重污染过程,部分监测站点出现超过900微克/立方米的极端峰值污染浓度,京西南区域点监测PM2.5浓度值一度高达945微克/立方米。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数据,2015年12月1日上午8时,北京的AQI(空气质量指数)为486,首要污染物为PM2.5,北京市PM2.5在7时,其小时浓度为486微克/立方米。另据千龙网报道,2015年11月以来,北京共发生重污染雾霾天气8次,共22天,特别是12月19日至26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度霾面积达35.2万平方公里。

(二)“一微克”行动的含义、举措、理念和目标

在此背景下,首都吹响了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的冲锋号。2017年9月7日上午,在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上,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明确提出,“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由此,首都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正式拉开大幕,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治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是指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而采取的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坚持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区域协同治理、强化科技支撑与执法保障等。在“一微克”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在这轮大气治理中,北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全面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网格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区域污染物和污染范围的精确覆盖和精准判定。

39

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的核心理念是,即使是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微小单位——一微克,也是对改善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的。大气污染治理“一微克”行动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精准的努力,逐步降低空气中的PM2.5等污染物浓度,以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一微克”行动解决首都“心肺之患”,创造“北京奇迹”

北京通过扎实推进“一微克”行动,升级大气治理思路,打出一系列治霾“组合拳”,坚持精治、法治、共治,坚决向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农村燃煤、施工扬尘、餐饮油烟等开战,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行动开始时下降43.1%;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增加到288天,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78.9%。2023年,北京市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为192天,相较2013年的13天,由半个月增加到了超过半年;PM2.5年均浓度也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

42

从雾霾围城,到蓝天常驻。从过去天天盼蓝天,到现在常常晒蓝天,北京“气”色越来越好,生态环境“颜值”进一步提升。

40

2024年北京共计收获了290个优良天,这是有监测纪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稳定达标。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41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2022年11月25日第2版;北京日报《本市去年收获290个优良天创新高》2024年1月3日第1版)

“一微克”行动,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的重要成果。

“一微克”行动,出发点是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治理大气污染,根本诉求就是要解决首都的“心肺之患”,让百姓在蓝天白云下舒适地生活。党和政府坚决兑现对人民的承诺,交出令人民满意的“北京答卷”,深刻体现了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

“一微克”行动,落脚点是践行社会治理共治共享。这轮治污,全面落实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这一理念。北京尽可能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甚至跨地域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联防联治。施工工地“以克论净”;水泥厂“华丽转身”;倡导市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这就形成了政府、企业、组织、个人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在系统治理、协同推进中,环境改善方能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生态红利方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大气治理仅仅是一个侧面,当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绿色转型期。

(资料来源:新京报《从“漫天撒网”到“精准定向” 科技治污让北京蓝天成色更足》2023年4月25日第A04版)

本案例适合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本硕博思政课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相关专题的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案例分析与理论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对北京“一微克”大气污染治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成功案例中蕴涵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及成功经验背后的原因。

(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北京的环保设施,如监测站、绿色能源项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技术的应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植树、绿色出行、清洁活动等,实践共治共享的理念。

(三)反思延伸。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北京“一微克”行动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深入评估“一微克”行动的实际成效,分析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