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要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5-26日。
2.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2015年5月25-27日。
“回天”困境:人口剧增的城市化挑战
回天地区,即北京市昌平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两大居住区,其诞生背景与北京市快速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目前,回天地区整体面积约63平方公里,却集聚了近90万常住人口,相当于整个东城区的人口数,有“亚洲最大社区”的称号。
随着人口的剧增,社区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同时交通拥堵、职住失衡、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日趋严重,居民反映十分强烈。这些问题,犹如层层荆棘,把回天地区围困住,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回天”蝶变:从“难题丛生”到“治理新篇”
为了推动回天地区的发展,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北京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CP02-0101~0602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等相继获批执行,都是旨在优化提升该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的痛点。
地面交通方面。北郊农场桥的机动车道由“一进一出”扩展为“两进两出”。北郊农场桥南北两侧还正在推进西北环线跨线桥、太平庄北街、回南北路工程项目,加快主干路网道路建设,畅通区域微循环;北清路和安立路也将升级为快速路。
轨道交通建设。回龙观地区现有公交线路48条,日客运量32万人次;可通行公交车的道路公交覆盖率达97%。天通苑地区现有公交线路46条,常规公交日客运量35万人次,可通行公交车的道路公交覆盖率达98%,全部线路均可接驳地铁5号线以及快速公交3线等公交骨干线路。利用天通苑东等新建轨道交通车站,设置新龙泽站、黄土店(霍营)站等轨道微中心,激发地区更新,提升区域活力。
慢行系统贯通。2019年5月31日,北京正式开通了首条自行车专用路,连接昌平回龙观和海淀上地软件园。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回龙观的骑行用户数量上涨近两成,市民骑车通勤的用时低于驾车或公交出行。
教育方面。“回天计划”联合创办了31所学校,清华附小、中关村二小、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等一批名校接连落地,提升了区域教育资源质量。据统计,回天地区教育资源中优质资源占比已提升至54.8%,学生就近入学的比例也随之提高。回天地区普惠性幼儿园已达76所,普惠性学前服务已覆盖1.9万名幼儿,普惠率提高到92%,保教费从平均三千元左右降至千元以下。
医疗方面。包括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在内的6处医疗机构相继建成,清华长庚、北大国际、积水潭医院3个紧密型医联体先后成立,为提升回天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计划于2024年底竣工,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建设已启动,能有效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服务滞后”到“品质生活”
2021年7月,新一轮行动计划压茬发布,不断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回天地区大变样,昔日“睡城”加速蜕变为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加强产业建设,推进职住平衡。收回天通苑多处闲置楼宇,用于产业空间和人才公租房等惠民设施,包括人才公租房和地下车库项目。小米智能工厂二期的落成投产,昌发展载体中已入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70家,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产商融合、共生共融生态圈正加速形成。
打造回天文化,促进居民融合。打造了“回天有我”“回天好人”项目,建设了一批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树了一批回天好人,一场周末绿跑、一曲回天有我、一台回天春晚让“回天精神”释放更大力量。2021年5月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启用,2023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全部投用,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天通苑体育馆相继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完善便民服务,促进公众参与。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之家”“心理服务中心(站)”等建设,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73个,实现社区覆盖率100%。建成“社区之家”11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3个;2021年至2024年,通过落实“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35项任务。2024年1至10月,回天地区12345市民服务热线居民诉求总量同比下降8.1%。超九成受访居民为回天地区生活环境变化点赞。
民生最大的政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不管是“回天地区”的诞生,还是优化“回天地区”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面对“回天地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民在交通、教育、医疗与生活中面临的基础设施不足等难题,地方政府果断出手,相继推出两个“回天行动”,让交通从“出行难”到“路畅通”,最后实现了“便捷行”;教育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医疗从“看病难”到“有医看”,再到“看好病”,各项服务不断优化完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事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把为人民排忧解难摆在党和政府工作的优势位置,理清思路、明确要求,实现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回天地区”的案例,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前往“回天地区”参观考察,切实感受其在教育医疗和交通等新变化与新面貌,期望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对“回天地区”的“新篇章”何以形成有更深化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或家乡近年来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变化,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大道理更接地气,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中国的“民生政治”有切身感受,更好地理解国家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变为现实。
1.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要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5-26日。
2.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2015年5月25-27日。
1.“回天地区”在“蝶变”过程中,地方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变基层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2. 解决“回天地区”发展困境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党中央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问题的重要精神?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回天”困境:人口剧增的城市化挑战
回天地区,即北京市昌平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两大居住区,其诞生背景与北京市快速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目前,回天地区整体面积约63平方公里,却集聚了近90万常住人口,相当于整个东城区的人口数,有“亚洲最大社区”的称号。
随着人口的剧增,社区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同时交通拥堵、职住失衡、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日趋严重,居民反映十分强烈。这些问题,犹如层层荆棘,把回天地区围困住,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回天”蝶变:从“难题丛生”到“治理新篇”
为了推动回天地区的发展,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北京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CP02-0101~0602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等相继获批执行,都是旨在优化提升该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的痛点。
地面交通方面。北郊农场桥的机动车道由“一进一出”扩展为“两进两出”。北郊农场桥南北两侧还正在推进西北环线跨线桥、太平庄北街、回南北路工程项目,加快主干路网道路建设,畅通区域微循环;北清路和安立路也将升级为快速路。
轨道交通建设。回龙观地区现有公交线路48条,日客运量32万人次;可通行公交车的道路公交覆盖率达97%。天通苑地区现有公交线路46条,常规公交日客运量35万人次,可通行公交车的道路公交覆盖率达98%,全部线路均可接驳地铁5号线以及快速公交3线等公交骨干线路。利用天通苑东等新建轨道交通车站,设置新龙泽站、黄土店(霍营)站等轨道微中心,激发地区更新,提升区域活力。
慢行系统贯通。2019年5月31日,北京正式开通了首条自行车专用路,连接昌平回龙观和海淀上地软件园。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回龙观的骑行用户数量上涨近两成,市民骑车通勤的用时低于驾车或公交出行。
教育方面。“回天计划”联合创办了31所学校,清华附小、中关村二小、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等一批名校接连落地,提升了区域教育资源质量。据统计,回天地区教育资源中优质资源占比已提升至54.8%,学生就近入学的比例也随之提高。回天地区普惠性幼儿园已达76所,普惠性学前服务已覆盖1.9万名幼儿,普惠率提高到92%,保教费从平均三千元左右降至千元以下。
医疗方面。包括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在内的6处医疗机构相继建成,清华长庚、北大国际、积水潭医院3个紧密型医联体先后成立,为提升回天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计划于2024年底竣工,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建设已启动,能有效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服务滞后”到“品质生活”
2021年7月,新一轮行动计划压茬发布,不断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回天地区大变样,昔日“睡城”加速蜕变为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加强产业建设,推进职住平衡。收回天通苑多处闲置楼宇,用于产业空间和人才公租房等惠民设施,包括人才公租房和地下车库项目。小米智能工厂二期的落成投产,昌发展载体中已入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70家,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产商融合、共生共融生态圈正加速形成。
打造回天文化,促进居民融合。打造了“回天有我”“回天好人”项目,建设了一批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树了一批回天好人,一场周末绿跑、一曲回天有我、一台回天春晚让“回天精神”释放更大力量。2021年5月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启用,2023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全部投用,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天通苑体育馆相继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完善便民服务,促进公众参与。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之家”“心理服务中心(站)”等建设,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73个,实现社区覆盖率100%。建成“社区之家”11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3个;2021年至2024年,通过落实“回天地区”基层社会治理35项任务。2024年1至10月,回天地区12345市民服务热线居民诉求总量同比下降8.1%。超九成受访居民为回天地区生活环境变化点赞。
民生最大的政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不管是“回天地区”的诞生,还是优化“回天地区”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面对“回天地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民在交通、教育、医疗与生活中面临的基础设施不足等难题,地方政府果断出手,相继推出两个“回天行动”,让交通从“出行难”到“路畅通”,最后实现了“便捷行”;教育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医疗从“看病难”到“有医看”,再到“看好病”,各项服务不断优化完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事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把为人民排忧解难摆在党和政府工作的优势位置,理清思路、明确要求,实现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回天地区”的案例,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前往“回天地区”参观考察,切实感受其在教育医疗和交通等新变化与新面貌,期望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对“回天地区”的“新篇章”何以形成有更深化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或家乡近年来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变化,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大道理更接地气,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中国的“民生政治”有切身感受,更好地理解国家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