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全民植树增绿 共建美丽中国(2024年4月3日),《人民日报》2024年4月4日。
2.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努力建设美丽山川。
——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4年01期。
在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鬼斧神工的自然之手精心编织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植物画卷。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之一,拥有超过3.8万种高等植物,它们如同星辰般点缀在地球的绿色版图上,占据了全球植物种类总数的十分之一,讲述着绿色生命的不息传奇。
2021年的金秋十月,一场全球生态盛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全世界瞩目下拉开了帷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将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时间来到2023年的金秋九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携手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以及中国科学院,共同绘制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的宏伟蓝图。这份方案不仅是对过往承诺的坚实行动,更是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情期许。方案中,国家植物园的每一棵植物都不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系统性的使命。它们将被系统收集,完整保存,并在科学家的精心研究下,绽放出新的科学光芒。国家植物园还将发挥迁地保护功能,这不仅是对野生植物的一次温柔救赎,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此外,国家植物园还是资源利用的宝库、科普教育的课堂、园林园艺的展示窗。在这里,孩子们将学会敬畏自然,科学家们将探索生命的奥秘,艺术家们则将灵感融入每一抹绿意之中。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活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将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崛起,它不仅为遏制野生植物多样性的流失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更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铺就了一条绿色希望之路。
在春意盎然的2022年4月18日,一个充满绿色生机的新篇章在北京翻开——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国家植物园由两大璀璨明珠交相辉映:南园,承载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智慧之光;北园,则是北京市植物园的自然瑰宝。两园携手,共同编织出一片占地约300公顷(现开放面积)的绿色梦幻之地。这里,不仅是植物迁地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圣殿,也是科学知识与自然美学交融传播的乐园,更是园林园艺精妙展示与生态休闲的理想之地。到访者漫步其中,每一步都踏进了大自然的怀抱,感受着生命的律动与科学的魅力。
国家植物园秉持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理念,在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植物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功能。自2023年8月的金色秋日起,北园启动了一系列野生植物资源考察行动,深入秘境,探寻那些隐匿于山林间的生命奇迹,为揭示野生植物资源的奥秘揭开序幕。该园区已汇聚超过三万种珍贵植物,从三北地区的乡土植物到北温带的代表性植物,从全球各地的地理特色到濒危物种的珍贵留存,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植物多样性画卷。在科学研究领域,该园区更是屡创佳绩,在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理、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原创性成果。
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敏锐洞察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资源安全面临的紧迫挑战,依托生物多样性监测、植被重构、生态恢复等核心技术,巧妙地将禅意悠远的卧佛寺、文化底蕴浓厚的曹雪芹纪念馆等历史名胜古迹融入自然教育之中。同时,与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及各级学校紧密携手,打造了一系列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科普盛宴,从科学探究讲座的启迪智慧,到主题系列课程的深度探索,再到科普兴趣探索的趣味挖掘,全方位、多维度地将科学之光播撒至每一位游客的心田,成功构建了一个集园林园艺之美与科普宣教之力于一体的国家级优质基地。在这里,自然之美与科学之光交相辉映,全民可以共享自然之馈赠。国家植物园让绿色梦想照进现实,共绘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组2024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报告会召开》,2024年11月15日;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持续开展中国北方野生植物资源考察》,2023年9月2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印发》,2023年9月21日;绿色中国《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2022年5月15日。)
国家植物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布局之一,肩负着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神圣使命,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植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生动实践的典型范例。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国家植物园体系的确立切实推动了全国生态资源的有机整合,彰显出中国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舞台上的担当与引领作用。国家植物园以本土丰富的高等植物资源为依托,从植物分布状况和功能定位的角度出发,采用双园区管理模式,灵活整合不同的科研机构和园林资源,为其开展多种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国家植物园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为核心使命,深入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进化历程,为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园区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使其不仅是专业的科研场所,更是面向公众普及植物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国家植物园通过展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园林景观,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生态、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相关专题内容的教学。国家植物园充分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充分展示了植物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成果,体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对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国家植物园建设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突出性贡献,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植物园进行实地参观,了解园内的植物种类、分布特点、保护措施以及科研科普活动开展情况,并完成一份简单的观察记录,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路径等方面的认识,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全民植树增绿 共建美丽中国(2024年4月3日),《人民日报》2024年4月4日。
2.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努力建设美丽山川。
——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4年01期。
1.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启示?
2.国家植物园在规划和运营过程中是如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
1.《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全民植树增绿 共建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4年4月4日。
2.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4年第1期。
3. 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4.《习近平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在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鬼斧神工的自然之手精心编织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植物画卷。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之一,拥有超过3.8万种高等植物,它们如同星辰般点缀在地球的绿色版图上,占据了全球植物种类总数的十分之一,讲述着绿色生命的不息传奇。
2021年的金秋十月,一场全球生态盛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全世界瞩目下拉开了帷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将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时间来到2023年的金秋九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携手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以及中国科学院,共同绘制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的宏伟蓝图。这份方案不仅是对过往承诺的坚实行动,更是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情期许。方案中,国家植物园的每一棵植物都不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系统性的使命。它们将被系统收集,完整保存,并在科学家的精心研究下,绽放出新的科学光芒。国家植物园还将发挥迁地保护功能,这不仅是对野生植物的一次温柔救赎,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此外,国家植物园还是资源利用的宝库、科普教育的课堂、园林园艺的展示窗。在这里,孩子们将学会敬畏自然,科学家们将探索生命的奥秘,艺术家们则将灵感融入每一抹绿意之中。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活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将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崛起,它不仅为遏制野生植物多样性的流失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更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铺就了一条绿色希望之路。
在春意盎然的2022年4月18日,一个充满绿色生机的新篇章在北京翻开——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国家植物园由两大璀璨明珠交相辉映:南园,承载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智慧之光;北园,则是北京市植物园的自然瑰宝。两园携手,共同编织出一片占地约300公顷(现开放面积)的绿色梦幻之地。这里,不仅是植物迁地保护与科学研究的圣殿,也是科学知识与自然美学交融传播的乐园,更是园林园艺精妙展示与生态休闲的理想之地。到访者漫步其中,每一步都踏进了大自然的怀抱,感受着生命的律动与科学的魅力。
国家植物园秉持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理念,在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植物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功能。自2023年8月的金色秋日起,北园启动了一系列野生植物资源考察行动,深入秘境,探寻那些隐匿于山林间的生命奇迹,为揭示野生植物资源的奥秘揭开序幕。该园区已汇聚超过三万种珍贵植物,从三北地区的乡土植物到北温带的代表性植物,从全球各地的地理特色到濒危物种的珍贵留存,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植物多样性画卷。在科学研究领域,该园区更是屡创佳绩,在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理、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原创性成果。
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敏锐洞察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资源安全面临的紧迫挑战,依托生物多样性监测、植被重构、生态恢复等核心技术,巧妙地将禅意悠远的卧佛寺、文化底蕴浓厚的曹雪芹纪念馆等历史名胜古迹融入自然教育之中。同时,与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及各级学校紧密携手,打造了一系列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科普盛宴,从科学探究讲座的启迪智慧,到主题系列课程的深度探索,再到科普兴趣探索的趣味挖掘,全方位、多维度地将科学之光播撒至每一位游客的心田,成功构建了一个集园林园艺之美与科普宣教之力于一体的国家级优质基地。在这里,自然之美与科学之光交相辉映,全民可以共享自然之馈赠。国家植物园让绿色梦想照进现实,共绘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组2024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报告会召开》,2024年11月15日;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持续开展中国北方野生植物资源考察》,2023年9月2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印发》,2023年9月21日;绿色中国《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2022年5月15日。)
国家植物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布局之一,肩负着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神圣使命,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植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生动实践的典型范例。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国家植物园体系的确立切实推动了全国生态资源的有机整合,彰显出中国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舞台上的担当与引领作用。国家植物园以本土丰富的高等植物资源为依托,从植物分布状况和功能定位的角度出发,采用双园区管理模式,灵活整合不同的科研机构和园林资源,为其开展多种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国家植物园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为核心使命,深入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进化历程,为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园区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使其不仅是专业的科研场所,更是面向公众普及植物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国家植物园通过展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园林景观,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生态、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相关专题内容的教学。国家植物园充分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充分展示了植物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成果,体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对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国家植物园建设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突出性贡献,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植物园进行实地参观,了解园内的植物种类、分布特点、保护措施以及科研科普活动开展情况,并完成一份简单的观察记录,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路径等方面的认识,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