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
2.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12页。
水是生态之基,没有水就没有生态,而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同河流的兴起密不可分。“水出于山,而归于海。”北京的西部、北部、东北部三面崇山峻岭,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山海莽莽、连绵起伏,构成一道道拱卫北京的天然屏障。夏秋季节的雨水通过山涧、沟汊、谷地不断潺潺,向东南汇流。放眼看北京,千万年来,形成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五大水系。在北京城的水网体系中,朝阳区的水脉比较特殊。朝阳8条河流曾发挥过漕运、排洪功能,也是皇家宫廷、园林、湖泊御用之水,是北京作为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生命线。可以说,朝阳的“水”是否充沛与清洁,直接关系到北京城的发展与“颜值”。亮马河是北运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9.3公里,流域面积14.25平方公里,起点与东北护城河相通,流经使馆区、商业区、居民区和朝阳公园,终点在五环路外汇入坝河。亮马河的生态治理是北京城水系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缩影。
据历史记载,明代养护马匹的兵士经常将马匹带到南坝河处洗马,然后晾晒干净,久而久之,南坝河就被称为晾马河,后来取谐音为亮马河。清末民初,亮马河的疏浚被搁置,河床淤积、河道变窄;到了20世纪80年代,每况愈下,污水直排、岸上空间分割管理、电线杂乱等现象屡见不鲜,亮马河沦为了臭水沟,两岸企业背河经营,市民绕道而行。基于此,1981-1985年,开始进行分段疏浚治理,实行上游为观赏河道,下游为排水河道的方案;21世纪初,亮马河尝试栽植睡莲、菖蒲等植物,提升河流自净能力。但总体上,这一系列改造仅仅以美化市容为主,进行局部绿化与连通。
2019年,亮马河启动滨水空间更新改造建成“1河2湖24桥18景”,展开系统治理,彰显人与河流生态和谐共处的关系。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具有“首都水上会客厅”和“首都旅游消费的金名片”美誉,是河道复兴引领城市更新、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当前,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已成为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上榜2023年“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融合消费打卡地、品质消费生活圈名单,入选2021年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获奖名单(荣获公园与开放空间类优秀奖)、2023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之十大现象级案例。从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切入,讲述朝阳区如何建成“一条绿道观朝阳”通廊,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生动诠释北运河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资料来源:人民网《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一条河看城市更新》,2024年10月14日。)
亮马河,以水为魂、以绿为底、蓝绿交织,是适应首都风貌的生态健康之河。亮马河的生态治理体现出两个亮点。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六大工程,即河流治理、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量化、旅游通航、河流贯通。在六大工程中,河流治理是根本,实行治污水、补中水、禁采地下水、蓄用雨水、抓节水“五水联治”工程。二是秉持“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让自然做功。具体包括:优化岸线重在打造自然蜿蜒河岸,提高含氧量曝气量,改善生物生存环境;“培养群落”重构水生植物和鱼类、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红线管控:严格河岸开放空间利用审批,严禁非功能性设施建设,实现“留白发展”。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转向系统的生态治理,集水经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于一体带动城市更新,在经济、社会、生态多维度实现共赢。亮马河的华丽转身,是北运河水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题的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打造问题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建立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从“纵观亮马河的历史变迁”导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开展实践调研,回答“亮马河生态治理所蕴含的系统思维”“亮马河生态治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等问题,层层剖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1.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
2.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12页。
1.结合相关调查材料,谈谈亮马河生态治理所蕴含的系统思维。
2.亮马河生态治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北京市朝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观朝追梦:打卡北京朝阳文化秘境》,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2年版。
水是生态之基,没有水就没有生态,而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同河流的兴起密不可分。“水出于山,而归于海。”北京的西部、北部、东北部三面崇山峻岭,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山海莽莽、连绵起伏,构成一道道拱卫北京的天然屏障。夏秋季节的雨水通过山涧、沟汊、谷地不断潺潺,向东南汇流。放眼看北京,千万年来,形成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五大水系。在北京城的水网体系中,朝阳区的水脉比较特殊。朝阳8条河流曾发挥过漕运、排洪功能,也是皇家宫廷、园林、湖泊御用之水,是北京作为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生命线。可以说,朝阳的“水”是否充沛与清洁,直接关系到北京城的发展与“颜值”。亮马河是北运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9.3公里,流域面积14.25平方公里,起点与东北护城河相通,流经使馆区、商业区、居民区和朝阳公园,终点在五环路外汇入坝河。亮马河的生态治理是北京城水系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缩影。
据历史记载,明代养护马匹的兵士经常将马匹带到南坝河处洗马,然后晾晒干净,久而久之,南坝河就被称为晾马河,后来取谐音为亮马河。清末民初,亮马河的疏浚被搁置,河床淤积、河道变窄;到了20世纪80年代,每况愈下,污水直排、岸上空间分割管理、电线杂乱等现象屡见不鲜,亮马河沦为了臭水沟,两岸企业背河经营,市民绕道而行。基于此,1981-1985年,开始进行分段疏浚治理,实行上游为观赏河道,下游为排水河道的方案;21世纪初,亮马河尝试栽植睡莲、菖蒲等植物,提升河流自净能力。但总体上,这一系列改造仅仅以美化市容为主,进行局部绿化与连通。
2019年,亮马河启动滨水空间更新改造建成“1河2湖24桥18景”,展开系统治理,彰显人与河流生态和谐共处的关系。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具有“首都水上会客厅”和“首都旅游消费的金名片”美誉,是河道复兴引领城市更新、文化旅游消费融合发展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当前,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已成为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上榜2023年“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融合消费打卡地、品质消费生活圈名单,入选2021年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获奖名单(荣获公园与开放空间类优秀奖)、2023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之十大现象级案例。从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切入,讲述朝阳区如何建成“一条绿道观朝阳”通廊,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生动诠释北运河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资料来源:人民网《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一条河看城市更新》,2024年10月14日。)
亮马河,以水为魂、以绿为底、蓝绿交织,是适应首都风貌的生态健康之河。亮马河的生态治理体现出两个亮点。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六大工程,即河流治理、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量化、旅游通航、河流贯通。在六大工程中,河流治理是根本,实行治污水、补中水、禁采地下水、蓄用雨水、抓节水“五水联治”工程。二是秉持“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让自然做功。具体包括:优化岸线重在打造自然蜿蜒河岸,提高含氧量曝气量,改善生物生存环境;“培养群落”重构水生植物和鱼类、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红线管控:严格河岸开放空间利用审批,严禁非功能性设施建设,实现“留白发展”。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转向系统的生态治理,集水经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于一体带动城市更新,在经济、社会、生态多维度实现共赢。亮马河的华丽转身,是北运河水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题的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打造问题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建立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从“纵观亮马河的历史变迁”导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开展实践调研,回答“亮马河生态治理所蕴含的系统思维”“亮马河生态治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等问题,层层剖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