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2.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的讲话。
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城市压力,北京决定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在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地标建筑。其中,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无疑是一个亮点。这个超级工程西靠大运河,东邻东六环,处于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交会处,是一座具备交通出行与城市生活功能的综合性建筑。
与普通车站不同,这里地面上只能看到船帆一样的建筑,站台和轨道都隐藏在地下,是一座潜藏的“地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通过“站城融合”理念,将全部交通功能都沉到地下,达到“缝合城市”的效果,构建了一个三层结构的立体交通网络:地下一层,是方便旅客的餐饮商业区;地下二层,是火车、地铁、公交接驳的公共换乘区域,实现7条轨道交通线路,15条公交接驳线路,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地下三层,是32米深的轨道和站台。
在设计上,枢纽内部以人为本的精细规划处处可见。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换乘效率,平均换乘时间仅需3分钟,地铁和国铁的安检实现互认,避免了重复安检的繁琐,让旅客的出行更加顺畅便捷。15分钟直达首都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1小时到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便捷的交通连接,极大的缩短了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促进人员的流动和信息交流,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为了应对庞大的人流,避免拥堵,城市副中心站设置了超过100个出入口,其中60个直接和地面建筑连接的。这种“无缝对接”的设计,能十分有效的分流客流,避免人群的聚集,确保交通的顺畅运行。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魅力并不仅限在地下,在地面上,寓意“扬帆起航、千帆竞发”的“京帆”屋盖,不仅是城市副中心站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连接地上和地下的桥梁。一方面,“京帆”下方的公共空间,也经过了精心设计,打破了传统站前广场的单一功能,成为一个集商业、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为人们提供舒适和充满活力的社交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巧妙的角度调节,“京帆”能把阳光引入32米深的地下,给这个“地下城”带来自然光线的滋养,营造出明亮舒适的地下空间。
要建造这么庞大的地下城,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地下深处,复杂的地质条件、高地下水位以及庞大的工程量,都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而言,在地下如此深的地方进行施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地下水的挑战,尤其是在土壤渗透性较高的地区,地下水位高,容易对地下建筑物产生浮力,甚至导致建筑物“上浮”。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建设团队采用了“土钉墙地下连续墙”的结构,这种创新的结构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地下水渗透问题,确保了枢纽的稳定性。除了地下水,地基的稳固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支撑地面建筑的重量,并确保建筑长期的稳定,建设团队在地基桩的建造上,采用了混凝土桩与钢管柱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不仅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也增强了抗震性能,为地面建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当然,技术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施工过程中,团队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并不断的寻求解决方案,就像为了应对火灾风险,施工团队在火车站台引入了防火屏蔽门。这种全新的屏蔽门设计,成功解决了传统屏蔽门在高温下的技术难题,能够在发生火灾时保持站台的安全,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开闭,为乘客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不仅满足了当前的交通需求,更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弹性和空间,是一项战略性投资,为未来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八年蝶变 新城崛起》,北京日报2024年5月27日第3版;《亚洲最大“地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明年亮相》,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年12月4日。)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标志性民生工程,在规划建设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感和交通便捷性,使得居民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城市的各种资源,如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座潜藏的“地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能够进一步提升北京的国际化水平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交通的便捷性,还会在经济、环境、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带来积极影响,能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理解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在惠民工程中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调研走访、实践教学等,组织学生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走访调研,实际体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1.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2.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的讲话。
1.你是否了解过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情况,结合案例内容谈一谈你对该项民生工程的感悟?
2.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如何能满足北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
2.《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人民日报》2016年5月28日。
3.《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人民日报》2019年1月19日。
4.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网址:https://www.beijing.gov.cn/gongkai/guihua/wngh/cqgh/201907/t20190701_100008.html。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网址: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26/content_5653479.htm。
6.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202/t20220211_2608072.html。
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城市压力,北京决定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在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地标建筑。其中,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无疑是一个亮点。这个超级工程西靠大运河,东邻东六环,处于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交会处,是一座具备交通出行与城市生活功能的综合性建筑。
与普通车站不同,这里地面上只能看到船帆一样的建筑,站台和轨道都隐藏在地下,是一座潜藏的“地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通过“站城融合”理念,将全部交通功能都沉到地下,达到“缝合城市”的效果,构建了一个三层结构的立体交通网络:地下一层,是方便旅客的餐饮商业区;地下二层,是火车、地铁、公交接驳的公共换乘区域,实现7条轨道交通线路,15条公交接驳线路,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地下三层,是32米深的轨道和站台。
在设计上,枢纽内部以人为本的精细规划处处可见。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换乘效率,平均换乘时间仅需3分钟,地铁和国铁的安检实现互认,避免了重复安检的繁琐,让旅客的出行更加顺畅便捷。15分钟直达首都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和河北唐山;1小时到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便捷的交通连接,极大的缩短了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促进人员的流动和信息交流,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为了应对庞大的人流,避免拥堵,城市副中心站设置了超过100个出入口,其中60个直接和地面建筑连接的。这种“无缝对接”的设计,能十分有效的分流客流,避免人群的聚集,确保交通的顺畅运行。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魅力并不仅限在地下,在地面上,寓意“扬帆起航、千帆竞发”的“京帆”屋盖,不仅是城市副中心站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连接地上和地下的桥梁。一方面,“京帆”下方的公共空间,也经过了精心设计,打破了传统站前广场的单一功能,成为一个集商业、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为人们提供舒适和充满活力的社交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巧妙的角度调节,“京帆”能把阳光引入32米深的地下,给这个“地下城”带来自然光线的滋养,营造出明亮舒适的地下空间。
要建造这么庞大的地下城,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地下深处,复杂的地质条件、高地下水位以及庞大的工程量,都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而言,在地下如此深的地方进行施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地下水的挑战,尤其是在土壤渗透性较高的地区,地下水位高,容易对地下建筑物产生浮力,甚至导致建筑物“上浮”。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建设团队采用了“土钉墙地下连续墙”的结构,这种创新的结构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地下水渗透问题,确保了枢纽的稳定性。除了地下水,地基的稳固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支撑地面建筑的重量,并确保建筑长期的稳定,建设团队在地基桩的建造上,采用了混凝土桩与钢管柱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不仅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也增强了抗震性能,为地面建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当然,技术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施工过程中,团队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并不断的寻求解决方案,就像为了应对火灾风险,施工团队在火车站台引入了防火屏蔽门。这种全新的屏蔽门设计,成功解决了传统屏蔽门在高温下的技术难题,能够在发生火灾时保持站台的安全,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开闭,为乘客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不仅满足了当前的交通需求,更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弹性和空间,是一项战略性投资,为未来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八年蝶变 新城崛起》,北京日报2024年5月27日第3版;《亚洲最大“地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明年亮相》,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年12月4日。)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标志性民生工程,在规划建设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感和交通便捷性,使得居民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城市的各种资源,如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座潜藏的“地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能够进一步提升北京的国际化水平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交通的便捷性,还会在经济、环境、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带来积极影响,能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理解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在惠民工程中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调研走访、实践教学等,组织学生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走访调研,实际体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