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2日,第1版。
2.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2页。
如今北京的五大河流奔涌入海,但曾几何时,谁能想到它们都历经“沉寂”。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水资源过度开发以及干旱少雨等,五大河流或发生断流,或出现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永定河于1996年断流;潮白河和泃河在20世纪末也分别出现了断流和部分断流;北运河虽常年有水但污染严重;2010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城市下游河道水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北京江河湖泊的治理事关首都生态安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首都人民群众的福祉。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得到改变。新时代以来,北京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度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三水统筹”治理新模式,彻底扭转了之前的局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有效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水资源稳定供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为北京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765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85亿人,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生态补水量达90多亿立方米,为生态补水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坚持节水优先,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北京市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从2013年的17.21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9.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5.28立方米降至5.6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701提高至0.752,主要节水指标持续领跑全国,已经迈入了国际先进城市的行列。
(三)坚持空间均衡,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在外调水方面,珍惜用好外调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进京水量已经超过100亿立方米,北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在地表水方面,合理调蓄地表水,密云水库蓄水量从不足10亿立方米到今年汛后又再次超35亿立方米。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年利用量超12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三成,再生水已成为城区河道环境用水的主力水源。在地下水方面,有序涵养地下水,通过水源置换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年开采量由20亿立方米降至13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多水源联合调度精准回补地下水,2018年以来全市河湖补水量累计达104.2亿立方米,在让河流恢复生命的同时,全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由2015年的3113平方公里到今年已经实现了清零,地面严重沉降区面积减少99%,目前不足0.2平方公里。
(四)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针对永定河、潮白河等长期断流的河流,北京市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补水工程。“生态补水”并非简单的“放水”,而是通过跨流域、多水源的联合调度,科学精准地调配南水北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种水源,有效增加了河流的径流量,恢复了河流生态功能。北京市运用先进的水资源调度技术,建立科学的调度模型,实时监测水文数据,对五大河流进行精细化动态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北京逐步构建涵盖全市五大流域的监测站网,加强水量、水质、水生态全要素监测。加强遥感监测、AI(人工智能)识别等新技术,为科学生态补水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北京实践“湿河底、拉河槽、定河型、复生态”治河理念,推动河流系统性治理。在生态补水的过程中,注重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例如在永定河的治理中,就注重恢复河道自然蜿蜒的形态,增加河道中的植被覆盖,从而改善河流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永定河河道防护林面积从0.24万公顷增加到3.3万公顷,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0.8%提高到28%;永定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升,河流自净能力有效增强,河流水质持续改善,Ⅲ类水质河长占比达到63.4%;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调查发现浮游植物279种、浮游动物137种、底栖动物167种、鱼类8目14科40种、两栖类1目3科5种。
(五)坚持两手发力,建立以水量、水质提升为目标的上游跨省市水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上游主动治理、保障生态水量。同时,探索建立本市水生态区域补偿制度,让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益。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中,北京充分发挥全国首家流域治理企业——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作用,协同上下游共同发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河流复苏新模式,全市河湖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15年以来,全市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13.68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实现复涌。截至2024年,北京五大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4年贯通入海,从“沉寂”走向“复苏”,这也成为全国河湖重现生命力的缩影。北京五大河流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生动案例,也为世界诸多城市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资料来源:《北京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8日第10版;《永定河去年首次实现1996年断流以来全年全线有水 本市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北京青年报》2024年2月27日第A04版。)
水是城市的灵魂。前些年,北京市五大主干河流(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或发生断流,或出现严重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对此,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创建五大河流“三水统筹”治理新模式:在有效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水资源稳定供给的基础上,坚持节水优先,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坚持空间均衡,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坚持两手发力,建立上游跨省市水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上游主动治理、保障生态水量。2020年以来,五大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4年贯通入海。北京市五大河流“三水统筹”治理新模式体现了如下成功经验: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创建整体性治理模式;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三是深化协同合作,构建跨区域治理格局。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题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案例分析与理论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对北京五大河流生态治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成功案例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以及成功经验背后的原因。二是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如模拟一个由政府部门、企业、居民等多方参与的水生态治理决策会议,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体验生态治理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并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三是多媒体辅助与案例展示。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三维动态地图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北京五大河流生态治理的过程和成果,增强教学效果。
1.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2日,第1版。
2.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2页。
1.“三水统筹”治理新模式是如何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的?
2.北京五大河流生态治理给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城市带来了哪些经验启示?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2.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3.《26年以来首次——从五河重入海看生态治水“北京经验”》,《北京日报》2022年9月1日。
4.《北京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8日。
5.《永定河去年首次实现1996年断流以来全年全线有水 本市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北京青年报》2024年2月27日。
如今北京的五大河流奔涌入海,但曾几何时,谁能想到它们都历经“沉寂”。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水资源过度开发以及干旱少雨等,五大河流或发生断流,或出现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永定河于1996年断流;潮白河和泃河在20世纪末也分别出现了断流和部分断流;北运河虽常年有水但污染严重;2010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城市下游河道水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北京江河湖泊的治理事关首都生态安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首都人民群众的福祉。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得到改变。新时代以来,北京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度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三水统筹”治理新模式,彻底扭转了之前的局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有效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水资源稳定供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为北京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障。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765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85亿人,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生态补水量达90多亿立方米,为生态补水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坚持节水优先,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北京市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从2013年的17.21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9.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5.28立方米降至5.6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701提高至0.752,主要节水指标持续领跑全国,已经迈入了国际先进城市的行列。
(三)坚持空间均衡,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在外调水方面,珍惜用好外调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进京水量已经超过100亿立方米,北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在地表水方面,合理调蓄地表水,密云水库蓄水量从不足10亿立方米到今年汛后又再次超35亿立方米。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年利用量超12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三成,再生水已成为城区河道环境用水的主力水源。在地下水方面,有序涵养地下水,通过水源置换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年开采量由20亿立方米降至13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多水源联合调度精准回补地下水,2018年以来全市河湖补水量累计达104.2亿立方米,在让河流恢复生命的同时,全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由2015年的3113平方公里到今年已经实现了清零,地面严重沉降区面积减少99%,目前不足0.2平方公里。
(四)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针对永定河、潮白河等长期断流的河流,北京市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补水工程。“生态补水”并非简单的“放水”,而是通过跨流域、多水源的联合调度,科学精准地调配南水北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种水源,有效增加了河流的径流量,恢复了河流生态功能。北京市运用先进的水资源调度技术,建立科学的调度模型,实时监测水文数据,对五大河流进行精细化动态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北京逐步构建涵盖全市五大流域的监测站网,加强水量、水质、水生态全要素监测。加强遥感监测、AI(人工智能)识别等新技术,为科学生态补水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北京实践“湿河底、拉河槽、定河型、复生态”治河理念,推动河流系统性治理。在生态补水的过程中,注重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例如在永定河的治理中,就注重恢复河道自然蜿蜒的形态,增加河道中的植被覆盖,从而改善河流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永定河河道防护林面积从0.24万公顷增加到3.3万公顷,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0.8%提高到28%;永定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升,河流自净能力有效增强,河流水质持续改善,Ⅲ类水质河长占比达到63.4%;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调查发现浮游植物279种、浮游动物137种、底栖动物167种、鱼类8目14科40种、两栖类1目3科5种。
(五)坚持两手发力,建立以水量、水质提升为目标的上游跨省市水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上游主动治理、保障生态水量。同时,探索建立本市水生态区域补偿制度,让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益。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中,北京充分发挥全国首家流域治理企业——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作用,协同上下游共同发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河流复苏新模式,全市河湖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15年以来,全市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13.68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实现复涌。截至2024年,北京五大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4年贯通入海,从“沉寂”走向“复苏”,这也成为全国河湖重现生命力的缩影。北京五大河流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生动案例,也为世界诸多城市提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资料来源:《北京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8日第10版;《永定河去年首次实现1996年断流以来全年全线有水 本市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北京青年报》2024年2月27日第A04版。)
水是城市的灵魂。前些年,北京市五大主干河流(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或发生断流,或出现严重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对此,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创建五大河流“三水统筹”治理新模式:在有效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水资源稳定供给的基础上,坚持节水优先,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坚持空间均衡,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坚持两手发力,建立上游跨省市水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上游主动治理、保障生态水量。2020年以来,五大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4年贯通入海。北京市五大河流“三水统筹”治理新模式体现了如下成功经验: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创建整体性治理模式;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三是深化协同合作,构建跨区域治理格局。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题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案例分析与理论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对北京五大河流生态治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成功案例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以及成功经验背后的原因。二是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如模拟一个由政府部门、企业、居民等多方参与的水生态治理决策会议,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体验生态治理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并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三是多媒体辅助与案例展示。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三维动态地图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北京五大河流生态治理的过程和成果,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