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7页。
2.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白浮泉,又名龙泉,位于北京城北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山东麓。元朝初年,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大都(即今北京)的运输和用水难题,自白浮泉筑堰引水,穿城而过,至通州入潞河,汇入京杭大运河。由此,白浮泉成为大运河最北端的源头,为北京城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称为“北京生命之根”。白浮泉及用于求雨祭祀的都龙王庙也成为大运河文化和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白浮瓮山头引水工程的逐渐废弃,以及北京城地下水水位的降低,到20世纪70、80年代,白浮泉九龙池“龙泉漱玉”的盛景不再。白浮泉遗址也一度颓圮荒废。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传承中国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为了能够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白浮泉遗址这一宝贵遗产,2018年,昌平区根据《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一脉相承为理念,通过通山水、越千年、复生态、瞰城市、融生活五大策略,依托白浮泉遗址,围绕“一泉贯出天下脉”主题,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以全面深度还原大运河历史景观,重现七百余年的历史风采。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是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自1990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昌平区白浮泉遗址经过数次整修维护、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复原了九龙池“龙泉漱玉”的景观,对龙泉禅寺、都龙王庙等文物景观进行文物修缮,修复了都龙王庙中反映百姓在大旱时祈求雨水的彩色壁画《东游巡踪》。为尽可能呈现历史原貌,文物修缮秉持传统工艺,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砖石铺砌、彩绘修复等工作,传承古建营造技法。遗址公园还运用科技手段为文物“护航”,安装环境监测设备,能够实时关注古迹状态,完善文物遗址保护。
要利用好白浮泉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更要充分挖掘白浮泉遗址的多重价值,使遗址文物能够“活起来”。昌平区突出尊史溯源、一脉相承的理念,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打造白浮瓮山河文化景观带。公园将龙泉禅寺建设打造为“运河源白浮泉”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通过文字展板、多媒体互动屏幕等多种形式展现“运河源头”故事;打造郭守敬治水文化长廊,借助实物模型、三维制作、后期合成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现了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都城的巧思妙想;借助数字化建模方式,实现遗址文物的线上全景展示。为了让市民、游客能够更深入了解白浮泉和大运河的历史,遗址公园紧跟时代脚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流行文化相融合,开设周末“民俗集市”,邀请民间艺人展示剪纸、糖画等民俗文化,又在园内设置咖啡馆、书吧、书院等城市文化打卡点,将文化普及融入于游览体验之中,使大运河历史和文化焕发新生。
2023年4月8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工程正式开园。白浮泉水跳跃灵动,遗址公园风光旖旎。青山、古寺、碧水、碑亭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这座集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涵养于一体的标志性工程已成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资料来源:刘冰雅、刘曙光:《大运河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4日第3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2022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工程正式开工(简讯)》,2021年11月11日;北京旅游网综合《寻踪大运河源头遗址,感受历史气息》,2024年5月23日;北京昌平《发掘资源活化利用 让历史文化在新场景中“火”起来》,2023年10月31日)
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充分发挥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的文化功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加强遗址文物保护,也要推动遗址文物的活化利用,使之成为传承中国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建设、“龙泉漱玉”盛景重现是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典范。昌平区对白浮泉及龙泉禅寺、都龙王庙等遗址秉持传统营造技法进行文物修缮,运用新技术手段开展遗址保护,采用数字技术实现遗址原貌再现,全面深度还原大运河源头历史景观;并充分挖掘大运河源头遗址的多重价值,以遗址文物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打造白浮瓮山河文化景观带,以多媒体互动、实物模型、艺术展陈、民俗集市等多种方式展示悠久绵长、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文化,让文物活起来,能够让广大市民游客深切感受大运河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遗产。该地成为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成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教学。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通过白浮泉遗址的文化保护和创新利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形式和特点,联系思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不同机制方法,理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是文化自信的最佳实践。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大运河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了解,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7页。
2.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1.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2.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在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3.我们为什么要让文化遗址活起来?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2.刘冰雅、刘曙光:《大运河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4日第3版。
3.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工程正式开工(简讯)》,网址:https://yllhj.beijing.gov.cn/ztxx/lhysh/st/202111/t20211111_2534919.shtml。
4.北京旅游网:《寻踪大运河源头遗址,感受历史气息》,网址: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HuPzwpCr3D。
5.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发掘资源活化利用 让历史文化在新场景中“火”起来》,网址:https://www.bjchp.gov.cn/cpqzf/ywdt26/cpkx/2024103116333727459/index.html。
白浮泉,又名龙泉,位于北京城北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山东麓。元朝初年,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大都(即今北京)的运输和用水难题,自白浮泉筑堰引水,穿城而过,至通州入潞河,汇入京杭大运河。由此,白浮泉成为大运河最北端的源头,为北京城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称为“北京生命之根”。白浮泉及用于求雨祭祀的都龙王庙也成为大运河文化和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白浮瓮山头引水工程的逐渐废弃,以及北京城地下水水位的降低,到20世纪70、80年代,白浮泉九龙池“龙泉漱玉”的盛景不再。白浮泉遗址也一度颓圮荒废。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传承中国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为了能够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白浮泉遗址这一宝贵遗产,2018年,昌平区根据《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一脉相承为理念,通过通山水、越千年、复生态、瞰城市、融生活五大策略,依托白浮泉遗址,围绕“一泉贯出天下脉”主题,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以全面深度还原大运河历史景观,重现七百余年的历史风采。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是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自1990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昌平区白浮泉遗址经过数次整修维护、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复原了九龙池“龙泉漱玉”的景观,对龙泉禅寺、都龙王庙等文物景观进行文物修缮,修复了都龙王庙中反映百姓在大旱时祈求雨水的彩色壁画《东游巡踪》。为尽可能呈现历史原貌,文物修缮秉持传统工艺,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砖石铺砌、彩绘修复等工作,传承古建营造技法。遗址公园还运用科技手段为文物“护航”,安装环境监测设备,能够实时关注古迹状态,完善文物遗址保护。
要利用好白浮泉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更要充分挖掘白浮泉遗址的多重价值,使遗址文物能够“活起来”。昌平区突出尊史溯源、一脉相承的理念,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打造白浮瓮山河文化景观带。公园将龙泉禅寺建设打造为“运河源白浮泉”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通过文字展板、多媒体互动屏幕等多种形式展现“运河源头”故事;打造郭守敬治水文化长廊,借助实物模型、三维制作、后期合成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现了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都城的巧思妙想;借助数字化建模方式,实现遗址文物的线上全景展示。为了让市民、游客能够更深入了解白浮泉和大运河的历史,遗址公园紧跟时代脚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流行文化相融合,开设周末“民俗集市”,邀请民间艺人展示剪纸、糖画等民俗文化,又在园内设置咖啡馆、书吧、书院等城市文化打卡点,将文化普及融入于游览体验之中,使大运河历史和文化焕发新生。
2023年4月8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工程正式开园。白浮泉水跳跃灵动,遗址公园风光旖旎。青山、古寺、碧水、碑亭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这座集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涵养于一体的标志性工程已成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资料来源:刘冰雅、刘曙光:《大运河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4日第3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2022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工程正式开工(简讯)》,2021年11月11日;北京旅游网综合《寻踪大运河源头遗址,感受历史气息》,2024年5月23日;北京昌平《发掘资源活化利用 让历史文化在新场景中“火”起来》,2023年10月31日)
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充分发挥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的文化功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加强遗址文物保护,也要推动遗址文物的活化利用,使之成为传承中国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建设、“龙泉漱玉”盛景重现是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典范。昌平区对白浮泉及龙泉禅寺、都龙王庙等遗址秉持传统营造技法进行文物修缮,运用新技术手段开展遗址保护,采用数字技术实现遗址原貌再现,全面深度还原大运河源头历史景观;并充分挖掘大运河源头遗址的多重价值,以遗址文物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打造白浮瓮山河文化景观带,以多媒体互动、实物模型、艺术展陈、民俗集市等多种方式展示悠久绵长、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文化,让文物活起来,能够让广大市民游客深切感受大运河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遗产。该地成为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成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教学。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通过白浮泉遗址的文化保护和创新利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形式和特点,联系思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不同机制方法,理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是文化自信的最佳实践。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大运河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了解,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