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的讲话
2.“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024年8月,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世界遗产数量增至8项,“刷新”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纪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包括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共计15处遗产点,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北京中轴线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支撑着城市发展的骨架,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走向。
在中轴线申遗保护过程中,北京市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在疏解、修缮、更新中,文物古建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逐步恢复,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得以重塑。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工作不仅是“老城不能再拆了”理念的创新典范,更是超大型历史城市在保护与发展间寻求平衡的全球性难题的破解尝试。如今,这条承载着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正面向世界,焕发着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3 | 4 |
(资料来源:新华全媒新闻服务平台《“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城聚一线 一脉长相承——北京中轴线承古拓今谱新曲》,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贯南北 古都文脉长》,《人民日报》,2024年7月29日第8版;《大美中轴线 申遗圆梦》,北京日报,2024年7月28日特刊。有删减)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一条北京中轴线,纵贯南北、连接古今,是建筑之轴、历史之轴,更是文化之轴、精神之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由于地处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域,所带来的保护、管理的复杂性异常艰巨,申遗保护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北京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申遗保护、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上,坚持以“最小代价”为指导理念推进文物腾退工作,以“最大成效”为指引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彰显了现代古都、现代中国的魅力,提高了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打造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等内容的教学。北京中轴线为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教材与鲜活载体。通过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见证,引导青年学生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与公共教育作用,开展“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故宫、天安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关村科技园等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地标、革命文化展厅和高新科技企业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路线,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对话未来,近距离、沉浸式感受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与蓬勃生机。
1.“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的讲话
2.“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024年8月,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北京中轴线如何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请围绕“在世界遗产中City Walk”,设计北京中轴线的主题实践线路。
1.《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
2.《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 着眼精彩非凡卓越筹办好北京冬奥会》,《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4.《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人民日报》2024年8月7日。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世界遗产数量增至8项,“刷新”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纪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包括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共计15处遗产点,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北京中轴线以其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支撑着城市发展的骨架,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走向。
在中轴线申遗保护过程中,北京市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在疏解、修缮、更新中,文物古建的历史格局、历史风貌逐步恢复,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形象得以重塑。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工作不仅是“老城不能再拆了”理念的创新典范,更是超大型历史城市在保护与发展间寻求平衡的全球性难题的破解尝试。如今,这条承载着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正面向世界,焕发着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3 | 4 |
(资料来源:新华全媒新闻服务平台《“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城聚一线 一脉长相承——北京中轴线承古拓今谱新曲》,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贯南北 古都文脉长》,《人民日报》,2024年7月29日第8版;《大美中轴线 申遗圆梦》,北京日报,2024年7月28日特刊。有删减)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一条北京中轴线,纵贯南北、连接古今,是建筑之轴、历史之轴,更是文化之轴、精神之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12年,由于地处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域,所带来的保护、管理的复杂性异常艰巨,申遗保护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北京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申遗保护、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上,坚持以“最小代价”为指导理念推进文物腾退工作,以“最大成效”为指引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彰显了现代古都、现代中国的魅力,提高了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打造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等内容的教学。北京中轴线为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教材与鲜活载体。通过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见证,引导青年学生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与公共教育作用,开展“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故宫、天安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关村科技园等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地标、革命文化展厅和高新科技企业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路线,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对话未来,近距离、沉浸式感受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与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