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跨出北京民主法治新里程
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案例展现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民主立法之门越开越大的过程。为响应新时代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期盼,北京市创新“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机制,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生动实践。本案例适用于思政课中关于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等相关专题内容的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

1.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9页。


2.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日报》,2019 年7月25日第 6 版。

案例呈现
案例分析
教学建议

1999年10月27日中午,王府井外文书店的职工范青力骑着自行车,来到建国门桥南侧的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门前,看了看表,1点整,离开会还有一个半小时,于是掏出报纸往地上一铺,坐在传达室门口。警卫来问:“是报名旁听常委会会议的吗?你是头一个。”范青力起身,朝大门走了两步,由此成为北京普通公民凭个人身份证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人。范青力这“两步”,跨出了北京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里程。正是从那天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大门向普通市民敞开。

image8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法治建设的期盼,迫切要求立法机关能更早、更全面地听到群众的声音,让涉及千家万户的法规,能听到千家万户的声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被称作民生领域的两个“关键小事”。虽是“小事”,却关乎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首创了“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做法。

image9

image10


自2019年8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围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中的关键问题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在法规修改草案形成阶段,就对拟修改的内容,通过三级人大代表在人民群众中征求意见。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北京市16个区人大常委会同向发力,超过1.2万名代表深入全市247个代表之家、2348个代表联络站,面对面听取24万余名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环卫工作者及4170个单位的意见建议。“你们认为,到底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让大家自觉完成垃圾分类?”“罚则如何定比较合适?”“垃圾不分类,除了进行经济处罚,是否还要纳入诚信体系?”……人大代表们走进社区、物业、餐饮及垃圾分类企业,将来自基层的声音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最终体现在立法之中。

image11

“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机制自此萌芽。此后在医院安全、历史文化名城、接诉即办、住房租赁条例立法过程成功运用并将其上升为机制,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立法都要让基层群众广泛参与,是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民生立法真实为民生的实践创新。

(资料来源:《“万名代表下基层”——北京市开门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华网,2021年12月2日;《筑牢法治根基 良法善治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人民网,2024年4月29日;《执良法之笔 绘大城善治新图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首善答卷(一)》《北京日报》,2024年9月20日第1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1954年8月17日,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市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开启了首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篇章。立什么法到如何立法,从“要速度”到“求质量”,自1979年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开始,首都的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截至2024年9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及法规性决定286件,修改228件次,废止110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72件,覆盖了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护航。

案例展现了北京市人大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的历程——从向百姓打开参与立法的大门,到“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们将来自基层的声音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并体现在立法之中。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提高了立法的公信力和可执行性。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地听取民意,在条款拟制中体现民智;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又广泛、直接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以立法的形式确保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治理,更好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


本案例可以应用于依法治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等专题教学。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变化,直观地感受到北京市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而理解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理解法治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此外,可以结合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领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帮助同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同学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立法”,即如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实际走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旁听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也可以带领同学前往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言献策;同时还可以选择在课堂内登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官方网站,对于正在公开征集意见的北京市地方性法规草案提出立法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

1.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9页。


2.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日报》,2019 年7月25日第 6 版。

思考讨论

1.你知道哪些参与北京市地方立法的渠道?

2.北京市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民生立法真实为民?

主要参考资料:

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2.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3.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4.新华网:《“万名代表下基层”——北京市开门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12/02/c_1128125429.htm。

撰写人:
首都师范大学张秋婷
审核人:
首都师范大学
沈永福
案例呈现
案例分析
教学建议

1999年10月27日中午,王府井外文书店的职工范青力骑着自行车,来到建国门桥南侧的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门前,看了看表,1点整,离开会还有一个半小时,于是掏出报纸往地上一铺,坐在传达室门口。警卫来问:“是报名旁听常委会会议的吗?你是头一个。”范青力起身,朝大门走了两步,由此成为北京普通公民凭个人身份证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人。范青力这“两步”,跨出了北京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里程。正是从那天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大门向普通市民敞开。

image8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法治建设的期盼,迫切要求立法机关能更早、更全面地听到群众的声音,让涉及千家万户的法规,能听到千家万户的声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被称作民生领域的两个“关键小事”。虽是“小事”,却关乎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首创了“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做法。

image9

image10


自2019年8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围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中的关键问题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在法规修改草案形成阶段,就对拟修改的内容,通过三级人大代表在人民群众中征求意见。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北京市16个区人大常委会同向发力,超过1.2万名代表深入全市247个代表之家、2348个代表联络站,面对面听取24万余名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环卫工作者及4170个单位的意见建议。“你们认为,到底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让大家自觉完成垃圾分类?”“罚则如何定比较合适?”“垃圾不分类,除了进行经济处罚,是否还要纳入诚信体系?”……人大代表们走进社区、物业、餐饮及垃圾分类企业,将来自基层的声音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最终体现在立法之中。

image11

“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机制自此萌芽。此后在医院安全、历史文化名城、接诉即办、住房租赁条例立法过程成功运用并将其上升为机制,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立法都要让基层群众广泛参与,是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民生立法真实为民生的实践创新。

(资料来源:《“万名代表下基层”——北京市开门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华网,2021年12月2日;《筑牢法治根基 良法善治为科技发展保驾护航》,人民网,2024年4月29日;《执良法之笔 绘大城善治新图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首善答卷(一)》《北京日报》,2024年9月20日第1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1954年8月17日,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市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开启了首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篇章。立什么法到如何立法,从“要速度”到“求质量”,自1979年被赋予地方立法权开始,首都的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截至2024年9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及法规性决定286件,修改228件次,废止110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72件,覆盖了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护航。

案例展现了北京市人大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的历程——从向百姓打开参与立法的大门,到“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们将来自基层的声音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并体现在立法之中。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提高了立法的公信力和可执行性。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地听取民意,在条款拟制中体现民智;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又广泛、直接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以立法的形式确保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治理,更好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


本案例可以应用于依法治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等专题教学。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变化,直观地感受到北京市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而理解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理解法治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此外,可以结合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领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帮助同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同学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立法”,即如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实际走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旁听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也可以带领同学前往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言献策;同时还可以选择在课堂内登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官方网站,对于正在公开征集意见的北京市地方性法规草案提出立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