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23年5月26日第1版。
2.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
中关村,自上世纪80年代以“电子一条街”闻名遐迩,人头攒动的电子产品大卖场是那个时期的中关村的真实写照。之后,中关村经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不同发展阶段,逐渐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现场调研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新时代以来,中关村以强劲之势向着“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进军,不仅形成了“一区多园”大版图,还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正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策源地。如今,这里已分布着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上市公司、85家独角兽企业,其中11家企业年营收超过千亿元。从跟跑、并跑到开始在部分领域领跑,系统集成创新要素,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力是成就“蝶变”的重要秘诀,而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的背后是制度创新和开放合作。新时代以来,中关村敢为人先、先立后破,先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改革试点,逐步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成为深化改革的“先行军”。其中不少试点政策被推广到全国甚至被其他国家引进。区”等不同发展阶段,逐渐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
不做中国“硅谷”,要做世界“中关村”,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追求的是合作共赢。引进来,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发起的“藤蔓计划”专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及机构与国际青年创新创业的对接,吸引英特尔实验室等一批国际知名孵化器入驻,300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走出去,中关村企业设立的境外分支机构已增至数千家,安检设备、LED屏、创新药……从中关村孵化出的创新成果正在与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
从中关村探索到“类中关村”创新生态,如今,带上团队、项目、服务、理念走出北京的中关村,通过鼓励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等,已经在京津冀大地上多点开花。一大批中关村创业者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契机,在这里找到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资料来源:新华社《第一观察|对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2023年5月27日;新华社《一个“村”的创新之路——中关村70年从无名之地变创新之源》2019年4月12日;《新华深读|中关村迭代》,《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6月7日;《北京构建大思政牵引、全链条育人、产学研协同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8日第4版;新华社《奔跑吧,中关村!——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5周年之际》2018年10月2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新时代以来,中关村在系统集成创新要素上先行先试,不断迭代、走在前列,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重要秘诀。从案例中可以发现,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住机遇,就必须整合创新要素、提升创新效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具有耦合性,加强统筹与整合,才能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协同。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实践探索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的典型缩影,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前沿”,也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运用“范本”。
本案例可适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相关内容。教学思路上,可以通过“看变化”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强国建设为何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通过“探做法”,结合中关村实践讲授如何一体推进;通过“思规律”,从学理上深化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首都“四个中心”发展需求中定位自身奋斗舞台,从学思践悟向担当践行跃迁。教学方法上,可运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组织学生在走进中关村实践中开展讨论、调研、探究等,激发学习主动性。教学素材上,可结合本校校情,挖掘本校师生融入中关村相关实践的典型事例,提升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1.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23年5月26日第1版。
2.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
1.中关村在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是怎样把教育、科技、人才相关要素联动起来的?
2.如何理解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
1.《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23年5月26日。
2.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4.新华社:《奔跑吧,中关村!——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5周年之际》,网址:https://www.gov.cn/xinwen/2018-10/02/content_5327593.htm
5.新华社:《一个“村”的创新之路——中关村70年从无名之地变创新之源》,网址:https://www.gov.cn/xinwen/2019-04/12/content_5382114.htm
6.新华社:《第一观察|对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2023-05/27/c_1129649357.htm
7.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深读|中关村迭代》,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195455458514939&wfr=spider&for=pc
8.《北京构建大思政牵引、全链条育人、产学研协同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8日。
中关村,自上世纪80年代以“电子一条街”闻名遐迩,人头攒动的电子产品大卖场是那个时期的中关村的真实写照。之后,中关村经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不同发展阶段,逐渐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现场调研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新时代以来,中关村以强劲之势向着“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进军,不仅形成了“一区多园”大版图,还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正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策源地。如今,这里已分布着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上市公司、85家独角兽企业,其中11家企业年营收超过千亿元。从跟跑、并跑到开始在部分领域领跑,系统集成创新要素,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力是成就“蝶变”的重要秘诀,而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的背后是制度创新和开放合作。新时代以来,中关村敢为人先、先立后破,先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改革试点,逐步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成为深化改革的“先行军”。其中不少试点政策被推广到全国甚至被其他国家引进。区”等不同发展阶段,逐渐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
不做中国“硅谷”,要做世界“中关村”,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追求的是合作共赢。引进来,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发起的“藤蔓计划”专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及机构与国际青年创新创业的对接,吸引英特尔实验室等一批国际知名孵化器入驻,300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走出去,中关村企业设立的境外分支机构已增至数千家,安检设备、LED屏、创新药……从中关村孵化出的创新成果正在与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
从中关村探索到“类中关村”创新生态,如今,带上团队、项目、服务、理念走出北京的中关村,通过鼓励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等,已经在京津冀大地上多点开花。一大批中关村创业者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契机,在这里找到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资料来源:新华社《第一观察|对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2023年5月27日;新华社《一个“村”的创新之路——中关村70年从无名之地变创新之源》2019年4月12日;《新华深读|中关村迭代》,《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6月7日;《北京构建大思政牵引、全链条育人、产学研协同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8日第4版;新华社《奔跑吧,中关村!——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5周年之际》2018年10月2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新时代以来,中关村在系统集成创新要素上先行先试,不断迭代、走在前列,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重要秘诀。从案例中可以发现,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住机遇,就必须整合创新要素、提升创新效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具有耦合性,加强统筹与整合,才能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协同。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实践探索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的典型缩影,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前沿”,也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运用“范本”。
本案例可适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相关内容。教学思路上,可以通过“看变化”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强国建设为何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通过“探做法”,结合中关村实践讲授如何一体推进;通过“思规律”,从学理上深化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首都“四个中心”发展需求中定位自身奋斗舞台,从学思践悟向担当践行跃迁。教学方法上,可运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组织学生在走进中关村实践中开展讨论、调研、探究等,激发学习主动性。教学素材上,可结合本校校情,挖掘本校师生融入中关村相关实践的典型事例,提升教学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