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花开京华
摘要
“和立方”与“背包法官”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的司法创新实践,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平安北京”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沉浸式的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体认,强化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认同,从而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学习理解,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在何处,进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性成就,并由此产生认同,即: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显著优势和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

1.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要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第1版。


2.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 着眼精彩非凡卓越筹办好北京冬奥会》,《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第1版。


3.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巩固农村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人民日报》2024年5月25日第1版。


4.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民日报》2023年12月4日第1版。


案例呈现
案例分析
教学建议

“水立方”人人皆知,但说到“和立方”,却知之不多。

“和立方”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创立的基于依法治理的多元解纷机制,“和合、和解、和谐谓之‘和’,多方参与、多种方式、多面效果成‘立方’,故称‘和立方’”。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东城区是首都城市职能的核心承载区,是北京市的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东城区的区位特点特殊性决定着基层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开展路径探索和机制创新,如何又快又好地解决社会纠纷、推动矛盾纠纷治理,成为东城区法治建设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和立方”由此应运而生。

image23

“和立方”强调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突出以点为基、多点连线、面面俱到、立体解纷。在法院主导下,以法院为原点,对应基层诉讼等情况构建起多点连线的治理触手——诉调对接工作站,连线吸纳各方调解力量,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的立体化化解矛盾。矛盾怎么化解呢?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机制创新来说,就是“中心开花、四周辐射”,构建起“点-线-面”联结一体多元解纷架构,实现“纵到底,横到边”。纵,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横,与各单位联合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在矛盾分类处理的工作安排方面,通过“导诉+立案窗口+程序分流组”三层筛选把关,实现分流引导,案情明晰、适宜调解的案件进入调解流程,在诉前调解委员会或者调解中心完成调解后,再对调解结果予以司法确认;案情相对复杂或者不适宜调解的案件,进入审判流程。案件分流为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提供了基础,既有利于当事人节约纠纷处理成本,又提升了法院解纷止争的效率。“和立方”工作机制发挥出了综合性的立方解决机制和综合解决效能。

image24

当然,机制创新必须依靠人来执行。为了保障“和立方”高效运行,法院配备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法官及法官助理(平均年龄为30.7岁),其所擅长的专业范围几乎涵盖民商事审判全部领域。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背包法官”。

image25

2023年,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引发热议和追捧,话剧说的就是“鼓楼苑社区”法律服务站“背包法官”的事迹。“背包法官”是说法官们背着大大的双肩背包,背包里面装着国徽、法袍、法槌、案卷等物品,从早到晚骑着电动车,走胡同、穿小巷,顶着严寒酷暑“诉调裁”,上门调解、巡回审判,为老百姓尽心尽意解决纠纷。剧中的人物原型之一冯晓光法官,就是“背包法官”的代表,也是“和立方”工作机制的具体实践者。冯晓光法官审判经验非常丰富,成绩突出,曾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20年度全国法院十大亮点人物”等荣誉称号。巡回审判工作机制落地以来,他自创“背包法官”工作法,结合百姓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坚持边调解、边普法,将解决问题与基层法治建设有机结合。2019年、2020年,他带领审判团队蝉联“北京法院十佳调解速裁团队”,并荣获第二届“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等荣誉称号。

image26

冯晓光法官在工作中有感而发:在调解过程中,得到正确、公正的结果不难做到;重点在于化解群众的心结,在保证处理结果符合法律要求的标准下兼顾群众的心理需求,体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这是“背包法官”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过程十分辛苦,但同时也收获了群众对法官职业的信任和肯定,对于法官的心理认同也进一步加强,这是十分具有价值的成果。人民法官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充满人文关怀地传递司法的力量,处理好关乎百姓生计的件件小事,守护好一方和谐稳定。“和立方”把公平正义与和谐安宁送进千家万户,让首都核心区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司法服务。

——资料来源:1.《北京东城法院创新推出“和立方”工作机制》,《民主与法制时报》 2019年11月19日第1版;2.中国法院网《北京东城区法院“和立方”多元解纷机制探微》,2021年1月18日 ;3.《您看!那边来了个“背包法官”——记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法院专场演出》,《人民法院报》2023年11月15日第1版;4.澎拜新闻《<法治荣光>第二集 冯晓光:背着国徽巡回审判》,2019年12月5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枫桥经验”是“中国之治”的一张金名片。东城区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创新“和立方”与“背包法官”,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基层治理和法治建设的政策与要求,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胡同是北京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特殊单元,新时代北京胡同治理要实现宜居化、精细化,让“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和立方”充分发挥党在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基层前沿阵地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背包法官”背着国徽与法槌,在胡同里撑起法治、公平与人文关怀交织的“伞”,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法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独特优势。

采取“讲故事-提问题-明道理-弘价值”教学法。以“背包法官”故事吸引学生兴趣;提问“和立方”与“背包法官”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效果如何;明晰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的要义与实践;理解以法治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

强调沉浸式教学,训练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公平正义在具体司法情境中的表现,将抽象的公平正义转变为看得见的公平正义,理解并认同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治理,认同并坚守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

1.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要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以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第1版。


2.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 着眼精彩非凡卓越筹办好北京冬奥会》,《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第1版。


3.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巩固农村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人民日报》2024年5月25日第1版。


4.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民日报》2023年12月4日第1版。


思考讨论

问题一:“背包法官”哪点最能打动你?

问题二:“和立方”的“和”如何实现?

问题三:“和立方”与“背包法官”的内在联系以及深层内涵是什么?

主要参考资料:

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2.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5.《以“基层之治”夯实“中国之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综述》,《人民日报》2023年11月5日第1版。

撰写人:
中国政法大学
黄东、袁芳、李睿周
审核人:
中国政法大学
邰丽华
案例呈现
案例分析
教学建议

“水立方”人人皆知,但说到“和立方”,却知之不多。

“和立方”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创立的基于依法治理的多元解纷机制,“和合、和解、和谐谓之‘和’,多方参与、多种方式、多面效果成‘立方’,故称‘和立方’”。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东城区是首都城市职能的核心承载区,是北京市的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东城区的区位特点特殊性决定着基层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开展路径探索和机制创新,如何又快又好地解决社会纠纷、推动矛盾纠纷治理,成为东城区法治建设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和立方”由此应运而生。

image23

“和立方”强调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突出以点为基、多点连线、面面俱到、立体解纷。在法院主导下,以法院为原点,对应基层诉讼等情况构建起多点连线的治理触手——诉调对接工作站,连线吸纳各方调解力量,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的立体化化解矛盾。矛盾怎么化解呢?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机制创新来说,就是“中心开花、四周辐射”,构建起“点-线-面”联结一体多元解纷架构,实现“纵到底,横到边”。纵,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横,与各单位联合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在矛盾分类处理的工作安排方面,通过“导诉+立案窗口+程序分流组”三层筛选把关,实现分流引导,案情明晰、适宜调解的案件进入调解流程,在诉前调解委员会或者调解中心完成调解后,再对调解结果予以司法确认;案情相对复杂或者不适宜调解的案件,进入审判流程。案件分流为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提供了基础,既有利于当事人节约纠纷处理成本,又提升了法院解纷止争的效率。“和立方”工作机制发挥出了综合性的立方解决机制和综合解决效能。

image24

当然,机制创新必须依靠人来执行。为了保障“和立方”高效运行,法院配备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法官及法官助理(平均年龄为30.7岁),其所擅长的专业范围几乎涵盖民商事审判全部领域。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背包法官”。

image25

2023年,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引发热议和追捧,话剧说的就是“鼓楼苑社区”法律服务站“背包法官”的事迹。“背包法官”是说法官们背着大大的双肩背包,背包里面装着国徽、法袍、法槌、案卷等物品,从早到晚骑着电动车,走胡同、穿小巷,顶着严寒酷暑“诉调裁”,上门调解、巡回审判,为老百姓尽心尽意解决纠纷。剧中的人物原型之一冯晓光法官,就是“背包法官”的代表,也是“和立方”工作机制的具体实践者。冯晓光法官审判经验非常丰富,成绩突出,曾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20年度全国法院十大亮点人物”等荣誉称号。巡回审判工作机制落地以来,他自创“背包法官”工作法,结合百姓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坚持边调解、边普法,将解决问题与基层法治建设有机结合。2019年、2020年,他带领审判团队蝉联“北京法院十佳调解速裁团队”,并荣获第二届“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等荣誉称号。

image26

冯晓光法官在工作中有感而发:在调解过程中,得到正确、公正的结果不难做到;重点在于化解群众的心结,在保证处理结果符合法律要求的标准下兼顾群众的心理需求,体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这是“背包法官”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过程十分辛苦,但同时也收获了群众对法官职业的信任和肯定,对于法官的心理认同也进一步加强,这是十分具有价值的成果。人民法官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充满人文关怀地传递司法的力量,处理好关乎百姓生计的件件小事,守护好一方和谐稳定。“和立方”把公平正义与和谐安宁送进千家万户,让首都核心区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司法服务。

——资料来源:1.《北京东城法院创新推出“和立方”工作机制》,《民主与法制时报》 2019年11月19日第1版;2.中国法院网《北京东城区法院“和立方”多元解纷机制探微》,2021年1月18日 ;3.《您看!那边来了个“背包法官”——记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法院专场演出》,《人民法院报》2023年11月15日第1版;4.澎拜新闻《<法治荣光>第二集 冯晓光:背着国徽巡回审判》,2019年12月5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枫桥经验”是“中国之治”的一张金名片。东城区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创新“和立方”与“背包法官”,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基层治理和法治建设的政策与要求,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胡同是北京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特殊单元,新时代北京胡同治理要实现宜居化、精细化,让“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和立方”充分发挥党在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基层前沿阵地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背包法官”背着国徽与法槌,在胡同里撑起法治、公平与人文关怀交织的“伞”,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法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独特优势。

采取“讲故事-提问题-明道理-弘价值”教学法。以“背包法官”故事吸引学生兴趣;提问“和立方”与“背包法官”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效果如何;明晰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的要义与实践;理解以法治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

强调沉浸式教学,训练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公平正义在具体司法情境中的表现,将抽象的公平正义转变为看得见的公平正义,理解并认同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治理,认同并坚守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